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文明”? — 新京报

图片从埃及到美索不达米亚,“近东”这个模糊的地理概念涵盖了人类古代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然而,“近东”是一个具有典型西欧中心历史观和文明划分理论特征的概念。随着现代西方社会对这一地区的“异国情调”和“神秘化”,这些古老文明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似乎被淡化或被遗忘。这种基于区分论的文明观塑造了我们对近代文明关系的认识,我们也习惯于基于这种文明观来思考不同文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伦敦大学学院比较考古学教授、《文明的黎明》作者大卫·安古洛试图超越国家和地区的兴衰,回归到追根溯源重新思考“什么是文明?”通过对人类建立城邦和纪念碑、崇拜上帝和构建日常生活的最早方式进行考古研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明”呢?这也是出自《奥德修斯》(2013)。张炼撰写的文章《文明的黎明:最初文明的历史启示》 作者:【英文】David Wingero 翻译:蔡琼华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25 年 8 月 复杂文明的研究可能是考古学诞生以来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总有一种强烈的真实感。由于时代的要求,诞生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故事。经过不断的分析和重构,“文明”一词已经获得了非常复杂的含义,甚至逐渐成为现代化下人类社会一切“美好”成就的总称。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家戴维·温格罗(David Wengrow)n,在他的著作《什么造就了文明?》中指出了这一点。的理想和价值观。由于时间、空间、民族的介入,各个文明领域都诞生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于直接接触支离破碎的历史的考古学家来说,往往很难从具体的微观研究工作中想象出如此宏大的进步故事。二十世纪,当积累了足够的反映历史细节和不同类型的材料时,很快就发现这种文明的观点缺乏对考古学的有效分析。因此,著名的新进化论直接将文明视为“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组织。此外,最近发明的“社会复杂性”概念虽然定义明确,但范围同样模糊,并已成为许多考古研究的直接切入点。事实上,在20世纪下半叶,很少有考古学家愿意参与关于“文明”的复杂辩论。温格罗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漫不经心地指出了伴随现代“文明”讨论而来的有害意识形态:线性进化和目的论。这在现代欧洲“发现”近东文明中表现得很明显(第 9 章和第 10 章)。在温格罗看来,这一过程同时确立了古代近东作为“文明的摇篮”和“压迫性的东方”的地位。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自身打破“旧制度”并建立现代身份的过程。通过将神圣王权和王朝政治等“他者”特征投射到古代近东,现代西方社会得以确认自己的“进步”和“文明”。博物馆展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原本具有特定权力背景和神圣意义的近东文化制品从其原始语境中剥离出来,并将其转变为融入公众可以自由“观看”的展品,从而进一步构建这种独特的历史叙事。在此背景下,曾经创造过自己文明的“腐朽”近东自然被“生机勃勃”的西方所继承,而后者则前来“保护”它。现代社会不断强调这种二元对立:闪米特人与印欧人、定居农民与游牧民族、穆斯林与基督徒……在这种背景下很难不去思考“文明的冲突”。由此,文明的想象就在现代西方语境中形成了。这也是出自《奥德修斯》(2013)。然而,作为一名考古学家,概念分析和审问从来都不是温格罗批判的充分工具。相反,他们的巨大努力是要在当前丰富的考古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文明形成的历史,打破下面的虚假祭坛,恢复其在历史进程中的真正价值。或许只有这样,“文明”的概念才能“找回本源”。温格罗文明的形成 温格罗赫巧妙地运用莫斯的文明观(第一章),将文明重新定义为“互借”的结果,并将其历史本质恢复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实体。换句话说,文明是通过特定的人类互动(区域和区域间交流)和实践(日常生活)而产生的一组抽象价值体系(前言,第27页)。换句话说,文明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必须通过真实的物质媒介来表达。另一方面,文明的自我表达往往必须通过“拒绝债务”来实现。因此,对春秋时期中国制度的认可,应该通过对“留发褶皱”等物质载体的抵制来表达。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理解文明并不意味着将所有实际的人类进程归入这一概念下的历史,而是强调文明必须依赖的实际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史前阶段,这些基础肯定已经开始建立。当地居民所接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在社区和村庄建立的交流网络中慢慢形成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最终在古典时期成熟,并在我们所知的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埃及》(2005) 还没有。温格罗所描述的文明形成历史的中心几乎总是古代近东。最先受到关注和最详细研究的文明之一。该地区所占据的独特地理空间,导致近代频繁发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对于Ungrot来说,也是在中东的一个中间人的位置,成为开发者的“调停者”。整个旧世界文明的发展,汇集了真正促进社会进化的各种要素。青金石、金属冶炼、烹饪技术……这些物质和文化的长距离流动,形成了一个更广阔的“文明大锅”,看似独立的文明实际上共享位置。我们正在沟通的火焰下融合。事实上,它们都是紧密相连的文明交流网络的一部分。网络如何运作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作为等价物的银和作为青铜原材料的锡。它的起源位于近东东部和西部。正是中东的中介机构为每个人创造了稀缺性和需求,使商业流通得以成型,并通过整个网络塑造了其文化诠释。在此基础上,近东本身的独特性也诞生了,并形成了以印章、邮票、代币和楔形文字为象征的商业文化体系。ng 诞生了(第 5 章和第 6 章)。考古学家更喜欢容器的图像,因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容器及其相关的食物系统。但 Ungrot 不仅仅是对物质交换的简单描述。他进一步指出,这些交流并非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深深植根于宗教和宇宙论背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神庙中的神像制作都是基于来自偏远地区的珍贵材料,通常被官方意识形态描述为“野蛮”。宇宙学与商业的这种交织揭示了早期文明的一个核心悖论。一方面,他们通过自己的宗教习俗强调自己的文化特殊性和神圣起源。另一方面,他对神圣性的构建与物质和知识在广阔领土上的流动密不可分。因为奇异物体的神秘性是产生上帝不可知状态的必要资源。从这看在他看来,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宗教需求与资本主义制度中对利润的追求相对应,并为商业传播网络的流动提供了动力(第七章)。因此,在这一文化体系中诞生的皇室在世俗人类世界和神秘世界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第8章)。对“文明”的考虑受到其规模的限制。安格罗特在《文明黎明》中开发的史诗故事可能有多种选择,放弃许多细节,或者值得更严格的审视。例如,强调精英驱动的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社会阶级行动。此外,在青铜时代,人们相互“协作”,通过贸易将世界联系起来。很难真正相信存在着一个广泛存在的“掠夺性精英”,他们试图保护世界(第 6 章,第 78 页)。此外,关于“文明”的准确定义在《文明的黎明》本身中,温格罗对莫斯的框架进行了更多的操作性运用,而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概念争论。我保证这会改善讨论的流程,但对于希望得到精确定义的读者来说可能有点失望。然而,毫无疑问,《文明的黎明》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的作品。安格洛特成功地将考古学从其专业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并使其参与到关于文明本质、文化交流和现代身份的核心辩论中。考古学需要就“文明”这个与考古学密切相关的现代思想的中心概念发出声音,这不能仅限于提供构建整体历史叙述的碎片化“知识”,而是需要考古学家自己来构建它。从最宏观、最整体的角度审视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考古学试图通过呈现物质废墟的全景来重建历史,但这也强调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对完整性和物质性更有意识的理解。现代考古学考虑到社会参与,以详尽的田野实践作为学科的基础。毫无疑问,考古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揭示你自己对文明的理解和反思。 《埃及》(2005) 还没有。安格罗特在这条道路上比其他考古学家走得更远。在《文明的黎明》中,他的主要问题是将“文明”从神坛上撤下,但字里行间却可以读到更多的想法。随着文明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非个人”的商品分配所取代(第 5 章,第 75 页)。既然文明必须创造吃的需求、无用的囤积和破坏普遍存在(第六章)等等。更直接的结论是他在2021年与大卫·格雷伯合着的新书《万物的黎明》。在此背景下,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前进的“十字路口”,独特的文明史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价值。这里我将转到另一个话题,但这里不再赘述。不过,考古学家至少应该欣赏安格罗特构建和检验故事的尝试和能力。远至戈登·柴尔德(《人类创造自己》)和最近的伊恩·霍德(《我们在哪里?》)和伊恩·莫里斯(《采集者、农民和化石燃料》),他对文明的思考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与史前文明形象信息化远未达到其真正的巨大规模。如今,中国考古研究正式进入“黄金时代”,并正在改变这一现状。来完成。我希望从中国考古学的角度来谈论和反思文明,能够真正为我们当前的思维潮流做出贡献。没有em但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文明”呢? 《文明的黎明》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结论:文明不应该被视为“新神”。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